一、基本案情
2022年6月15日,杭州市交通运输局行政执法人员在对收费站超限运输检测技术监控设备拍摄的内容进行检查中发现,2022年6月12日9时38分,浙A*****/浙A****挂车在S2高速公路杭州收费站通过称重车道时,采取走S型的方式逃避检测。
经查,浙A*****/浙A****挂车驾驶员为郭某,车辆属于杭州****工程有限公司。杭州市交通运输局严格按照法定程序收集相关证据,认定违法事实,准确适用法律依据和裁量基准,依法对其进行法治教育宣传和罚款人民币贰仟元整行政处罚。
二、案件延伸
本案是一起维护货运市场公平竞争良好环境的典型案例,货运市场作为运输行业的主要市场之一,随着货运车辆的增多,运输需求量与运力过剩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运输企业不通过违规超载来平衡低运价造成的“损失”,甚至部分驾驶员冒险超载,通过“走S路线、多车并行、首尾紧随”等各种行为经过公路超限运输检测点,扰乱称重数据来逃避检测,从而达到超限运输的目的,不仅违反了国家道路运输管理的相关规定,也破坏了诚实守信的市场环境,这些违法行为终究难逃法律的惩罚。本案以《浙江省公路条例》为根本,以符合人民群众的公平正义观为重要考量依据,通过法律手段,对逃避检测和超限运输违法行为扰乱市场秩序,造成严重后果的行为进行强力打击,构建了更加公开透明、规范有序、公平公正的监管环境,为持续有力推动交通运输行业秩序持续好转和经济社会健康持续稳定发展增添了动力。
本案通过合理设置非现场监控设备,采集视频监控等电子证据,通过“非现采集+现场处置”执法双管齐下,对车辆采用低速行驶、急刹车、走S型等方式逃避检测的违法行为精准打击,有效破解了传统“现场执法”执法过程中发现难、取证难、处罚难的问题,有效减少现场执法的冲撞和冲突,在保持了执法力度不变情况下兼顾了执法温度,有效保护执法人员的生命财产安全。
三、“非现场”执法的经验做法
(一)从“现场蹲守”到“非现场锁证”,公路非现场治超的应用增强监管能力。早期打击超限车辆“无目标无路径”,主要依靠大量人员的频繁巡查,不仅被动,而且费时费力效率低。交通运输执法改革后,在公路治超领域逐步引入非现场执法并实现全省覆盖,大力强化科技治超手段,提升信息化治超水平,实现“机器换人”,安装超限检测系统,对途经车辆进行24小时动态称重、图片(视频)抓拍,实时掌握车辆超限情况,实现全天候“非现场”执法取证、破解了现场执法“蹲守效率低、抓获数量少、执法取证难”的难题,大大提高了公路管控力度,有利于形成治超高压态势。
(二)从“查处困难”到“精准打击”,破解逃避检测难题。原有的拦车进站检测模式,执法效率低,极易造成超限车辆漏检、逃避检测的现象,且执法人员人身安全风险大,劳动强度高。非现场执法方式通过视频监控等电子证据的采集有效破解车辆逃避检测难发现、难取证的难题,并且极大地降低了执法人员的安全风险。
(三)从“末端处罚”到“前端规范”,规范治超处置流程。非现场执法实行网上操作,避免了传统治超执法环节中与行政相对人的现场接触,严格实行“查”“处”分离,有效避免了“找关系”“说人情”等不正之风,最大限度地实现了公平公正。
![]() |
使用帮助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主办:杭州市交通运输局 交通运输服务咨询热线:0571-12328 技术支持:杭州市公路与港航管理服务中心 备案证编号:浙ICP备05032714号-3
|
![]() ![]() |
该链接属站外链接,将无法使用辅助浏览工具! 是否继续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