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002489567/2020-00130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文号: 公开日期: 2020-06-15
发布单位: 市交通运输局 政策解读:

关于深入贯彻《交通强国建设纲要》 创建交通强国示范城市的实施意见

  • 发布日期:2020-06-15 14:52
  • 访问次数:
  • 来源:市交通运输局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交通强国建设纲要》和《中共浙江省委、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入贯彻〈交通强国建设纲要〉建设高水平交通强省的实施意见》,结合杭州实际,现就我市创建交通强国示范城市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重要意义。交通是要素流动的“血脉”,是城市空间布局的主要因素,是产业发展的重要推力,是民生关注的热点。交通强则城市强、交通兴则产业兴。创建交通强国示范城市是建设独特韵味别样精彩世界名城和全面展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重要窗口的基本要求,是统筹推进杭州城市高质量、高水平发展的关键举措

(二)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交通运输发展的系列重要论述和对浙江、杭州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牢牢把握交通运输“先行官”定位和基础性、先导性、战略性、服务性的功能属性,推进交通运输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力建设人民满意、保障有力、走在前列的交通强省领军城市、交通强国示范城市,奋力推进交通强国战略在杭州的生动实践,在打造“新时代全面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窗口”中走在前、做示范。

(三)总体定位。坚持世界眼光、国际标准、杭州特色、高点定位,聚焦强基础、补短板,加快立体交通、产业交通、绿色交通、信用交通建设,聚力提效能、创样板,深入推进美丽交通、数字交通、文明交通、平安交通更高水平发展,全面提高综合交通基础设施水平和杭州枢纽能级,优化网络布局和出行结构,持续提升杭州交通品质化、智慧化、人性化水平,加快推进交通行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四)发展目标

到2022年,以迎亚运为契机,集中力量打好“5433”综合交通大会战,着力推进数字赋能交通综合治理,提升交通基础设施水平和综合运输服务能力,城市交通拥堵状况明显改善,城乡交通服务全面覆盖,交通运输行业整体竞争力显著增强,奠定现代化交通基本格局。

到2025年,聚焦数字交通、综合交通枢纽建设试点工作,持续推进八大交通、九大网络、三大超级工程建设,快速网、干线网、基础网三网基本成型,立体化、智慧化、网络化、均衡化的现代综合交通体系基本建成,交通科技水平与创新能力显著提高,交通硬实力和软实力大幅提升,基本建成面向国际、辐射长三角、贯通中西部的亚太地区重要国际综合交通枢纽。

到2035年,高水平建成综合交通网络和枢纽体系,形成杭州至长三角中心城市1小时高铁圈、杭州都市圈1小时商务圈和市域1小时通勤圈。综合立体网密度位居全国前列,公共交通为主导出行模式形成,居民出行品质和出行体验达到世界先进水准,基本建成人民满意、保障有力、走在前列的交通强国示范城市。

到2050年,全面形成一流设施、一流技术、一流管理、一流服务的交通运输体系。城市空间结构、交通设施网络结构、居民出行结构、交通治理结构全面优化,交通运输综合实力、创新能力、治理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走在世界前列。

二、加快立体交通建设,打造国际交通枢纽

(五)加强综合廊道预控。加强国家级综合运输通道建设,加快形成“八主两辅三连”的“米”字型综合运输通道格局,实现与国内重要城市的直连直通。结合城市空间体系,理顺城市内部交通廊道。以引导城市空间结构布局调整和缩短城市居民出行时耗为目标,构建中心城区与各组团的快速化、复合化通道,引导城市轴带发展;做好智慧高速、超级高铁等新型运输方式通道的预留和管控。

(六)完善交通枢纽体系。打造以萧山国际机场、铁路东站、铁路西站、铁路城站、铁路南站等门户型枢纽为核心,江东站、余杭站、富阳站等区县高铁站及市域(郊)铁路站点等集散型枢纽为纽带,城市轨道交通车站、公交中心站等换乘型枢纽为补充的无缝衔接、一体化发展的客运枢纽体系。依托杭州中环、都市圈环线、货运铁路、干线航道等货运通道,建设以临平、临浦、临江等物流中心,形成以“物流中心—城市配送站—社区服务点”组成的三级货运枢纽体系。

(七)优化交通骨架网络。紧密结合国土空间规划布局,深入推进综合交通规划一张图,统筹航空、轨道、道路、水运、管道、邮政、枢纽等多网联动,推进客货两用的集约高效发展模式。落实《长江三角洲地区交通运输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规划》,推动城市轨道交通四期,适时启动杭州铁路货运系统、市域(郊)铁路规划布局研究,审慎研究超级高铁布局。促进干线铁路、城际铁路、市域(郊)铁路、城市轨道交通等轨道交通高水平“融合互补”,建设“轨道上的杭州”,全市轨道里程超2000公里。形成以“两环六纵五横十三射五连”道路为骨架,7条国道和15条省道为支撑、城市道路网与公路网融合的现代化道路网格局,高(快)速道路里程近2000公里,普通国省道里程达2000公里。加快萧山机场三期、四期建设,形成四条跑道配置、上亿人次规模,推进全市通用航空建设。提升内河干线航道等级,全市三级航道总里程超320公里,构建“一港十区”内河港总体布局,建成13个重要公共作业区。加快全市干线天然气管道布局,推进城镇配气管网建设。完善同城快递服务网络,构建“两园七中心多点”的快递物流设施布局。

(八)推进设施综合利用。加强交通与生态、生产、生活的空间统筹,促进交通廊道与城市综合管廊、城市景观绿带等设施共建,推动交通用地的综合使用。以政策资源汇聚各类资本,推动重大交通项目资源开发权、土地开发权等关联经营资源配置,集聚交通、商业、居住等多样化功能,提升交通项目综合效益。高质量推进空港新城、高铁新城的一体化开发,推进轨道交通站点、市域铁路站点上盖物业综合开发。以杭淳开高速、杭州中环为示范,探索公路服务区综合开发利用新模式,丰富交通设施的产业、商贸、旅游功能。

三、加快产业交通建设,打造交通智造强市

(九)统筹交通产业布局。编制实施《杭州市综合交通产业发展规划》,构建多层次特色综合交通产业体系,聚焦交通运输业、交通建筑业、交通装备制造业和交通关联服务业等四大领域,努力实现优势产业有加强、关键领域有突破、特色领域有亮点。重点加强5G、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数字经济新兴产业在交通领域的布局,加快推进实施交通领域“新制造业计划”,实现综合交通产业科研成果转换率15%以上。推动交通建筑工业化发展,提升现代物流业综合服务功能,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十)打造交通特色平台。扶持产业平台建设,推动未来交通小镇、空港小镇、航空小镇等交通产业创新载体产业链集聚,带动轨道交通、航空航天、智慧物流、车联网等高端交通产业发展,推动制造业企业应用工业互联网平台加快数字化、智能化升级,打造交通产业2.0版本。打造智慧交通产业博览会金名片,集聚国内外创新主体,助推产业“引进来,走出去”,并带动小镇建设形成集“智造、研发、平台、服务”于一体的交通产业创新要素集聚示范区。

(十一)加强交通科研应用。加强对轨道交通、航空航天、新能源汽车等重点领域的基础研究、场景应用研究,深入推进互联网技术与交通产业的加速融合,推出智能网联汽车、水上智能驾驶研究及应用。规范发展行业组织,推动行业自治与合作共享,鼓励综合交通产业细分领域建立相关行业协会,着力提升行业协会影响力,打造杭州标准。积极推广交通新技术、新工艺、新模式应用,以数字交通建设为基础实现交通工程全生命周期管理,加强资源利用的全过程节约管理,加快推广工程建设行业材料的再生和综合利用。

四、加快绿色交通建设,打造高效运输格局

(十二)强化TOD综合引领。发挥交通对城乡空间布局的先导和引领作用,强化土地利用、开发强度与交通能级相匹配。根据多中心、组团式布局形态布局特征,控制组团间交通联系强度,引导城市居住人口和就业岗位向轨道站点周边集聚,重点轨道交通车站周边500-800米范围的高强度开发群,形成交通供给与土地利用深度协调的城市空间格局。突出交通“先行官”定位,确保各项交通基础设施布局、规模在控制性详细规划中的空间落实和提前实施。合理配置交通用地资源,统筹保障分区和控规交通用地,开发强度较大的建设用地优先配置公交用地,对于大型商业体、居住区等地块出让,鼓励将公共交通设施用地纳入出让条件。逐步形成紧凑型、高密度、混合型的城市空间形态,优化出行空间分布。

(十三)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坚持公共交通优先发展理念,出台新一轮发展实施意见,加大用地、资金、路权等方面的优先保障力度。加强市区、都市圈区域公交一体化,推动公共交通体系全面融合、协调、优质发展,着力打造国际化公交都市。打造专用公交网络,围绕轨道站点交通配套衔接,全面推动轨道网、公交网、慢行网“三网融合”,大幅提高公共交通通达率、准点率、舒适度和换乘便捷度,形成与个体机动化出行具有比较优势的公共交通服务,实现主城区绿色出行比例达到85%。

(十四)创新景区交通模式。完善景区集散换乘系统、优化景区路网,构建景区公交、慢行专用网络,高标准打造西湖景区公交优先示范区。深化景区交通数字化建设,实现智能限流分流,完善景区交通需求管理政策,逐步推行车辆驶入及停泊预约制。深化交通与旅游融合发展,发展骑行、步行、游船、游轮、慢轨等多方式交旅结合产品,构建“快进慢游”旅游交通体系。

(十五)推动物流降本增效。大力发展铁路、水路货运,推进集装箱港区、货运铁路与产业园区的高效衔接。重点打造一批空公铁、铁公水等多式联运枢纽,全面构建低成本、高效率的物流运输体系。以数字化、智能化手段创新物流服务,试点推动共仓共配、共享共运、智能调度等新物流组织形式的发展,进一步降本增效,实现物流费用占GDP比例降至12%以下。

(十六)深化停车供给管理。完善机动车停车泊位配建标准,建立差别化、与分区域公共交通发展水平相协调的停车泊位配建标准。完善差异化的停车收费体系,动态设置路内停车位,强化建筑物周边临时泊位建设,畅通交通微循环系统。提高停车科技发展水平,建立城市停车位电子档案,推广停车诱导和共享停车,提高车位利用效率。鼓励社会资源参与停车位建设与运营,推动停车产业化。

五、加快信用交通建设,打造现代治理体系

(十七)构建交通信用体系。加强地方立法,完善交通运输信用政策法规、标准规范。深化交通运输领域信用信息系统平台、道路运输企业信用管理平台、船舶综合监管系统的应用,实现行业信用监管全覆盖。实施以信用为基础的联合惩戒机制,强化行政管理事项中对“黑名单”失信主体惩戒措施,逐步构建起“一处失信、处处受限”的信用惩戒格局,将严重交通违法行为纳入个人信用评价体系。

(十八)提升综合治理能力。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进一步减环节、简流程、提效率,加快交通行业数字化转型。落实省市县纵向联动,多部门横向协作的工作机制,深化治堵、治超、治乱、治危工作,推动高效、精准的非现场执法模式向全域拓展,构建高效能的创新治理体系。加强自动识别、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在事故处理、秩序管理、交通疏导等方面的应用,打造“智管”道路。

(十九)完善交通需求管理。构建以科技和经济调控手段为主、行政管理手段为辅的交通需求管理长效机制。鼓励发展高效率、低能耗、无污染的交通工具和运输方式,完善公共交通票价定价以及优惠政策,鼓励市民绿色出行、错峰出行、合乘出行等。

(二十)深化交通体制改革。建立完善与交通强国示范城市相适应的体制机制。构建交通规划体系,加强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与国土空间规划衔接,推动多规合一。强化多部门协同,加强交通部门的整体统筹能力。理顺各级政府之间交通运输事权关系,建立权责分明的交通管理机制。

六、打造以人为本出行模式,实现美丽交通走在前列

(二十一)畅通交通微循环。树立“窄马路、密路网”的城市道路布局理念,优化城市路网结构,发挥道路网微循环的交通组织功能,推动生活街区发展。打通节点瓶颈,加强毗邻地区路网衔接,加快建设跨河、跨铁路、跨公路、跨地块的连通道路工程,提高路网连通度,城市新建区道路网密度达到每平方公里8.0公里以上。动态调整单向交通组织、交叉口禁左、优化潮汐车道等措施,减少交通冲突点,提高通行效率,改善交通安全。

(二十二)优化提升慢行系统。完善过街设施,建设连续、安全、温馨的步行和自行车通行空间。深化轨道站点慢行接驳,改善人行道通行环境,提升人行道与商业设施的融合度,推动空中连廊、地下通道、过街设施的联网互通,逐步构建完善的步行专用网络。深化环湖、沿山、沿江、沿河、沿路、湿地、公园、乡村八大类城市绿道网建设,将西湖、西溪、运河等重点片区打造成为慢行示范区,全面建成1400公里的城市绿道。

(二十三)打造全域美丽廊道。推进全域美丽经济交通走廊建设,形成长效工作机制。新改建“四好农村路”5000公里,全面实现建制村10分钟到公交站、乡镇15分钟上高速公路(普通国省道)。创新“美丽交通+”乡村旅游、历史人文、休闲养生等特色经济,推进美丽公路、美丽驿站建设。

(二十四)塑造诗画水上交通。建设钱塘江世界级滨水主轴,提升钱塘江两岸景观大道,构建滨水钱塘绿道系统,打造黄金水道。推进美丽航道建设,打造精品旅游航线,加快布局旅游码头、游艇基地、游轮母港、水上运动基地等水上设施,建设三堡、奥体、武林门等20个水上旅游集散中心,湘湖、梅城、三堡等8个游艇基地。

七、打造智能迭代应用平台,实现数字交通走在前列

(二十五)推进数字交通设施建设。制定综合交通数字化建设标准,推动交通数据采集、传输、交换共享。发展智慧交通设施,同步落实采集设备、传输网络、无线通信、边缘计算等信息基础设施纳入工程项目建设内容,实现同步规划、同步设计、同步建设、同步运维。推进BIM技术创新应用,构建数字交通设施,实现设施管理一体化。

(二十六)打造一体化数字驾驶舱。建设“规划一张图、建设一盘棋、管理一张网”的交通云平台。推动政府数据与社会数据的双向流动,相互共享,聚合全领域、多层次交通数据资源,推动全市综合交通大数据“一屏通览”,政务处理“一网通办”,实现交通治理模式和服务模式数字化转型。

(二十七)创新数字交通应用服务。推进城市交通智能管控,深化智能信号控制、停车管理、交通执法以及公共安全响应等工作。构建智慧公交出行系统,积极推进定制化公交出行服务,推行无感安检、无感支付、ETC应用等智慧服务模式,实现交通出行“一掌通、一码行”,全面打造“出行即服务(MaaS)”响应式出行。加强智慧物流营运模式创新,探索供应链数字化协同发展“无车承运人”、“服务区+”、“互通+”、无人配送等模式。

八、提升交通发展软实力,实现文明交通走在前列

(二十八)强化交通规则意识。擦亮“礼让斑马线”、“地铁、公交排队候车”、“机动车不鸣喇叭”等文明交通品牌。深化创新交通礼让文明,倡导通行优先权意识,提升交通参与者文明素养。鼓励礼让交通文明向全领域、全方面扩展,营造“车让人、人让车、车让车”的和谐交通氛围。

(二十九)加强交通文化创建。依托大运河、西湖、良渚古城遗址三大世界遗产,树立人文交通理念,加强行业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传承和转化,深入挖掘宣传现代交通运输重大工程的文化内涵,统筹兼顾交通功能和景观功能,促进交通运输与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打造文旅交通,传播交通精神,讲好交通故事。

九、打造主动安全预警体系,实现平安交通走在前列

(三十)保障交通安全发展。压实安全生产责任,优化交通安全风险排查和隐患治理体系,提升本质安全水平。提升基础设施安全质量,提升车船装备安防能力,加强交通安全生命防护,完善城乡交通安全设施。提升安全管理水平,加强交通安全监管,加强多部门协同。

(三十一)构建预防预警机制。实施风险分级管控、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工作机制,提升综合交通运输运行监测预警、舆情监测、安全风险分析研判等主动预警防控能力。构建重点交通基础设施健康监测预警与保障平台,建立民生诉求分析预警机制,化解各类潜在风险。培养交通从业人员安全意识,提升全民交通安全素养。

(三十二)加快应急响应速度。建立上下联动、水陆空协同、军民融合的综合交通应急管理体制机制,完善应急救援预案,推进杭州市综合交通应急指挥平台建设。统筹应急物资储备基地布局,建立全天候通行保障与应急通道。建设高素质、高水平的交通应急保障队伍,提升应对紧急、复杂、突发情况的保障能力。

十、保障措施

(三十三)强化政治保障。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始终把政治建设摆在首要位置,坚持综合交通发展与清廉交通建设两手抓,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标定向,持续推进思想大解放,更加扎实地把党中央、省委、市委的各项决策部署落到实处,确保交通强国建设沿着正确方向前进,为推动杭州交通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提供强大思想保障。

(三十四)强化组织保障。建立市级交通强国示范城市建设工作机制,做好重大规划、重大项目、重大政策、重大改革的统筹协调和督促落实。建立重大交通工程管理云平台,实施清单化“挂图作战”,明确各级政府和部门的主体责任,建立统计监测和绩效管理机制,并纳入各级政府年度目标考核,保障整体工作有序推进。

(三十五)强化要素保障。制定交通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的配套政策,建立区域互动合作机制和交通综合开发创新机制,鼓励不同实施主体、不同行业共同开发建设,做到风险共担利益共享。